1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会见中,习近平主席指出,在当前动荡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关乎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如何理解中欧关系的“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习近平主席会见欧盟领导人,对于引领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促进世界稳定、繁荣有何积极影响?
视频:第一观察 | 习近平主席为何强调中欧关系“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一)“坚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确定位”
今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也是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5周年。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习近平主席指出,双方要总结历史经验,把握世界大势,坚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确定位。
如何理解“正确定位”?
从历史和现实维度看,中国始终将欧盟视为国际格局中一支战略性力量,一直把发展中欧关系视为中国外交优先方向。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出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彰显中方鲜明、一贯立场。
中欧是伙伴不是对手,是彼此的机遇而不是威胁,双方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
自去年年底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同欧盟及其成员国领导人举行会晤。在双方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中欧战略、经贸、绿色、数字领域高层对话取得丰富成果,中欧关系呈现巩固发展的良好势头。
与此同时,在欧洲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就更加需要欧方树立正确认知,增进同中方的理解互信,重信守义,一心一意发展对华关系。
诚然,中欧历史文化、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存在差异,但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
(二)“拉紧中欧利益共同体的纽带”
当前,中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的格局,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中欧具有高度互补性。
会见中,习近平主席强调,双方要多做加法,以更深入、更广泛合作拉紧中欧利益共同体的纽带。
习近平主席提出三个“伙伴”: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
“关键”“优先”“可信”,描绘了中欧经济共生关系美好愿景,凸显中国同欧盟开展互利合作的积极意愿和真诚姿态。
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中欧去年双边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达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2.4%。今年以来,德国大众宣布在华斥资10亿欧元建设纯电动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创新和部件采购中心;西班牙机床制造商达诺巴特集团在上海设立了其全球第六大体验中心,加速其中国本地化战略……
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市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越来越多欧盟企业以实际行动,来华开辟合作新领域,创新合作新形态。
如今,中国正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和欧洲一体化是中欧各自着眼未来作出的战略选择,中欧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实现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为中欧合作指明了方向。
(三)“双方有责任共同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
习近平主席将中欧视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此次会见中,习近平主席用“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对此作出进一步阐释。
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在百年变局中的世界,中欧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合作什么,具有世界意义。
可以说,中欧选择对话合作,阵营对抗就不会形成;中欧选择和平稳定,新的冷战就打不起来;中欧选择开放共赢,全球发展繁荣就有了希望。
当今世界,无论是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还是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事关人类未来的重大全球性问题,都需要中欧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开展对话和合作,在联合国等多边场合加强沟通与协调。如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才会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中欧有责任共同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为发展提供更多推动力,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引领和支持。”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述,彰显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胸襟与担当。
监制:张晓松、鞠鹏
统筹:刘华、邱红杰、刘铮、王绚
视频记者:郑明达、蒋志强
摄影记者:黄敬文、刘彬
视觉|编辑:郝晓静、包昱涵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中新社甘孜12月9日电 题:探访四川深山里的集中办学区:“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清晨,天光微亮,大山中的雅江县呷拉镇初级中学校园渐渐苏醒。学生宿舍里,丁真曲珠和舍友们起床洗漱,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很快,琅琅的读书声在山间飘荡。
俯瞰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的呷拉教育集中办学区。吕杨 摄
雅江县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境内群山环绕,河谷纵横。县城附近唯一面积较大的开阔地上,坐落着占地233亩的呷拉教育集中办学区,包含初中、小学、幼儿园。
雅江县副县长黎华告诉中新社记者,多年以前,雅江边远的农村乡镇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很差。为了使边远乡村的学生接受同等优质的城区教育,雅江县于2013年开建集中办学区,将全县最优的教育资源汇聚在一起,总投资超5亿元人民币。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的呷拉教育集中办学区共有学生2634人,占全县学生总数的34%,其中2276人住校。集中办学区规模和条件居甘孜州18个县(市)前列,藏族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知识,也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呷拉小学六年级学生在上数学课。王鹏 摄
“在学校我们既是老师,也是‘爸爸妈妈’。”呷拉小学六年级二班班主任卫郸说,班上46名学生有45人住校,她平时除了教学,还要帮助学生购买学习生活用品,带学生看病,甚至督促他们每晚洗袜子。
12岁的斯郎次章读六年级,绑着清爽的马尾,眼神清澈,校服内衬衣雪白。她的家位于60多公里外的八衣绒乡,路途遥远,每三个多月才能回家一次。她说,自己从小在牧区长大,四年级来到呷拉小学住校后,在生活老师及班主任的帮助下,学会了生活自理。说起梦想,这个腼腆的女孩说,以后想当博士,“因为博士很厉害”。
呷拉镇初级中学副校长陈才君说,考虑到很多学生家距学校太远,很久才回家一次,每周末学校会组织看电影、包饺子、社团活动等,并定期带孩子们去附近乡镇走走看看,“学校还设置了亲情聊天室,供家长来探望时使用。”
记者在亲情聊天室见到了丁真曲珠的姑妈汪秋志玛。汪秋志玛对集中办学区很认可,“孩子在这里吃得好,学得好,不用担心安全问题,更欣慰的是孩子越来越懂事。”
丁真曲珠今年14岁,读初二,个子很高,爱笑,“以前我的梦想是当教师,现在想当飞行员。”
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课间操时间到了。蓝天白云下,学生们在操场上跳起藏族特色的锅庄舞。操场边,35岁的藏文老师洛登也跟着音乐跳了起来。
课间操时,呷拉镇初级中学的学生在操场上跳藏族锅庄舞。王鹏 摄
洛登说,学校里99%以上学生是藏族,为了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特意开设了藏文课,并纳入中考。除了藏文课,还设置了藏文书法课、朗诵课、辩论课,很受学生欢迎。
在呷拉镇初级中学,有一个特殊的直播班——通过直播的方式,与150公里外教学质量更优的康定中学同步上课。记者在直播班课堂看到,学生们跟随屏幕中的远端老师上课,遇到难点,课堂里的老师会现场讲解。
“直播课让我们在雅江享受到了整个甘孜州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帮助很大。”15岁的欧珠降泽即将中考,对历史很感兴趣,而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历史学家。
飞行员、博士、历史学家、警察、歌星……记者在呷拉教育集中办学区走访期间,听到了藏族孩子们各种各样的梦想。正如他们在一间宿舍墙上写的,“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完)